若看到喜欢的东西,买时就只能用塑料袋了,尤其是年轻一族,这样的情况更普遍。
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,严禁有废水排放项目进入水源保护区。加大对《水污染防治法》、《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》等法律、法规和有关文件的宣传力度,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、生态村、生态家园和环保模范单位等基层创建活动,提高群众爱护环境、保护水源的意识,提高法制意识。
为推动饮用水水源管理,结合湖北省竹溪县的调查和监测情况,在此提出几点管理对策:加大水源地保护措施的落实力度。在保护区内禁止砍伐森林,加大植树造林力度。所有项目严格遵守环评法和三同时制度《指南》还要求,省级环保部门应于2010年年底前完成首次规划制定,报环境保护部备案。《指南》要求,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发展规划应按照统筹规划、合理布局、方便群众、数量控制和社会化运作的原则制定。
规划应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》等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、法规、标准和规范的要求。规划期一般为五年,与国家环境保护五年规划期同步。此外,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,选购绿色产品、绿色食物,少用一次性制品,减少垃圾,进行垃圾分类,重复使用纸张,双面打印,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,也都是 节能减排、以小见大的好方法。
而石油输出国组织 (OPEC)则相对消极、拖延,主要是怕大家都在减排,没人买它们的石油。一旦发展中大国建立起高效、节能的生产机制,那么它所生产的廉价商品将进一步摧垮发达 国家的工业体系。在国际气候谈判的分歧中,逐渐形成了几大阵营。地球可能正在接近临界点,即整个生态系统翻进一个全新的状态。
是 时候改变我们大手大脚支出自然资本时候了。从1950年到2000年间,发达国家仍占77%,发展中国家只占23%。
在这方面,欧洲像一个孤独战斗的勇士。在操作层面上,减排一吨二氧化碳所需的成本,在发达国家是100美元以上,而在发展中国家只需 要几美元。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,我们不需要在减排目标上做出具体量化。总之,低碳生活并不一定意味着过苦行僧的生活,而是寻求人与地球更友好融洽的生活方式。
有环保主义者大声疾呼:这是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。苏州大学 鲁枢元教授是中国生态文艺学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。在哥本哈根,他们将签署一份拯救人类气候的文件。我们能够证明过去的东西仍然具有吸引力。
比如在中国的西部有非常充足的太阳能资源,但那里的农户买不起太阳灶。面临气候系统崩溃的危险,我们必须行动起来,不想当气候难民,就要当气候公民。
也许上述类似言论,你已听到不少,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,这是IPCC(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)的科学家通过实验模型作出的情景预测。但对发达国家来说,出钱给最贫穷的国家或许还好商量,但出钱给发展 中大国来发展清洁能源就比较困难了,毕竟两者存在着巨额的贸易往来。
如果人类不迅速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,那么,大片《2012》中出现的末世场景绝不是夸张:到2080年,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到4摄氏度,届时可能将 有11亿到32亿人口面临饮水短缺,2亿到6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,每年2亿到7亿沿海居民遭受洪涝灾害,最多将有60%已知物种从地球上消失。绿色和平组织说得更加形象:气候变化的症结已经诊断清楚,治病药方和疗养方案也摆在各位医生面前,现在,我们需要的只是各位医生放下听诊器和X光片, 走进病房告诉病人,我们准备好了。二氧化碳 是一种最常见的无色温室气体,是地球碳循环的一环,也是人类新陈代谢过程的一部分:我们呼出二氧化碳,植物、细菌和藻类则吸收它。目前,人类活动所致的三大危害已十分明显:第一,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,使人类受到宇宙射线的侵害大大加剧,各种癌变、病变不断增加,甚至婴儿的早 期发育都令人担忧;第二,温室气体的迅速排放与地表植被的迅速减少形成强烈反差,海平面不断上涨,气候怪异难料,沙尘暴、飓风、雪灾等灾害的能量与数量都 不断升级;第三,由于垃圾大量焚烧,剧毒化学物质大量排放,人类与动物的身体机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。其实整个气候系统就是全人类的自然资产,由于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,我们已经向大自然欠下了巨额债务。而欧盟已经取得全球碳政治的领导权,不但身体力行,单方面宣布到2020年减排20%,还号召全球确立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 1990年减少50%的目标,这自然也受到发展中大国的反对。
但在今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,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协定之外宣布了 带有自愿承诺性质的发展目标。在居住方 面,居高不下的房价里,很大一部分是在为资源浪费埋单。
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,这句话的潜台词就 是,虽然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,但这个问题最开始是发达国家造成的,也应该由发达国家先来动手解决。我们想知道的是,作为漫长历史的一个部分,古建筑和古村落与 风土人文是如何互相转化的。
气候变化最核心的因素就是碳。另外三个难题分别是减排目标、协议的法律约束力和减排测量机制。
这两个集团经常针锋相对。虽然中国并非77国集团的成 员,但是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,国家立场很相近。这些科学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察,寻找中国历史文 化与山水人文契合的秘密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新建房屋中80%以上为高耗能建筑,既有建筑95%以上是高能耗建筑。
中科院植物所马克平所长介绍道。几年前,当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教授邹冀开始关注气候变化时,就遭到朋友质疑:你怎么搞起天气预报来了?如今,连各国政要也都搞起了天气预报。
在公约中,确定了上述原则。在中国,最简单的减排办法就是节约用电,中国70%的电力资源是通过燃烧煤炭得来的。
低碳时代的意识形态是:人人都是地球人。中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,2/3的经济总量都在沿海——长三角、珠三角和环渤海。
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,在短短的200多年间,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高。当金融体系崩塌的时候,有些国家可以通过加 印纸币来应付,但自然体系一旦崩塌,我们将无处可去,没有人能另外制造一个地球。这种爆炸式的开发与能源使用,释放出巨量温室气体,使得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和气候危机。碳,一种普通的化学元素,却对生命至关重要。
基于这样的事实,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,来帮助自己减缓气候变化。意思是在发达国家要求中国做出量化减排时,得到的回答总是:No。
因为参与谈判的官员会随时电话咨询他:我们能接受多少百分比的减排任 务,我们能承诺到什么程度,对方提出的要求,我们能做到哪些……那些参与谈判的同事说,与其他任何的国际博弈不同,气候谈判尤其怪异,所有人都知道答案,所有人也都知道怎样才能得到答案,但利益掺杂其间,让事情 变得非常复杂。碳危机:既是气候危机,也是精神危机人类在伤害自然的同时也伤害了自身的心灵。
人类基本精神的丧失,乃是一切生态破坏现象背后最深的根源。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透支。